中心快讯

CENTER TODAY

奖学金故事 | 能源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与成长

时间: 2025-01-10

“勤奋筑路,梦想点灯”,校友捐资助力中心学子砥砺前行,大爱与责任在每个中心人之间传递。中美中心自1986年创办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其特色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教育更是培养出许多从事中美双边事务和国际多边事务的高端人才,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多年来,中美中心设立了各种奖学金以激励学生们创新向上、积极进取,“Amerisolar奖学金”就是其中之一。


“Amerisolar奖学金”由中心2003-2004届校友、南通美能得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建军捐资设立。王建军不仅推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还始终关注中心发展,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启发。在本期的“奖学金故事”中,我们将分享“Amerisolar奖学金”的获奖者徐晓敏研学路上的探索与成长。


图片

图 | 奖学金获得者徐晓敏



作为一名热衷于国际事务与能源研究的学生,我有幸获得了2024年Amerisolar奖学金。这份奖学金不仅是对我努力的认可,更让我得以抓住许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在学术与职业发展上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拥有了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动力。


图片



实习和访学

我在学术与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023年,我在蔚来汽车公司(NIO)完成了海外赋能和业务的实习,利用自己在中美中心锻炼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积极与国际同事沟通交流,助力公司在欧洲和北美等市场的拓展。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何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作用,也让我看到中心所学的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关键作用,为我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同年,我前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校区访学。在这里,我选修了“能源地缘政治”课程,深入学习了能源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课程涵盖了从中美能源竞争到欧洲能源转型的多样议题,特别是关于新能源技术如何成为国际博弈与跨国合作的核心领域。通过课程学习,我对全球能源安全与政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我还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参与讨论,交流了中国新能源政策的经验与挑战。例如,我们共同探讨了中国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成就,以及中国的氢能潜力如何在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从中欧贸易关系的角度分析了CBAM政策可能对中国出口及碳减排战略带来的影响。这些跨文化的讨论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新能源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可能,并激励我思考如何将国际经验应用于中国能源转型的实际需求中。

图片


视野拓宽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我还参加了多场与全球能源政策和技术趋势相关的讲座。这些讲座邀请了来自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的专家,与我们分享了新能源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在讲座中,我有机会向专家提问,深入了解国际能源合作的实际挑战与机会。这些经历促使我将学术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思考如何为中国的能源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图片


在华盛顿校区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中美中心的跨文化交流氛围得以延续。我们经常与校友和同学们聚会,分享学习经验和职业发展建议,这些互动让我认识到,跨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心的特色,更是一种能够指导我职业发展的理念。这些互动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如何在全球能源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将中国的经验与世界的需求相结合。







图片




“感恩”与“责任”

回顾这段旅程,我深感Amerisolar奖学金对我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支持我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更让我有机会参与到全球新能源发展的前沿实践中。王学长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责任与远见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在未来,我希望将王建军学长倡导的“勇气、智慧、宽容、祥和”的精神融入到我的职业道路中,为实现更高效的碳减排路径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能参与制定和实施更具创新性的能源合作方案,助力中国在国际能源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不仅是我的职业目标,更是一份社会责任,我希望能够以个人的努力推动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最后,我想向王建军学长以及中美中心表达深切的感激之情。正是有了中心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环境和奖学金的支持,我才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探索和成长。我将怀着感恩之心,继续努力,积极参与到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的行动中。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162号(上海路与北京西路交叉口)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域名编号为苏ICP备10085945-1号南信备606号

Copyright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 All Right Reserved.